
如今,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,學校都是當地最好的環(huán)境。圖為興義市捧乍中學校園一角。 本報記者 陶昌武 攝
近年來,我州從改善學校辦學條件、不斷提高教師素質、狠抓教育教改等方面入手,努力促進城鄉(xiāng)教育均衡發(fā)展,逐步向實現教育公平的目標邁進。
但是,由于歷史和地域的原因,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書讀,都上好學校,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。目前,教育領域存在的城鄉(xiāng)差距、校際差距,以及學生之間的差距等不公平現象仍然比較嚴重。
小李和小陳是初中的同班同學,成績不相上下,而且是好朋友。去年參加中考,小李順利考進了某重點高中,而小陳則以九分之差落選。但小陳和他的父母,都希望進入那所重點高中就讀。為了實現這個愿望,他們被學校要求交納了三萬元的擇校費。
小陳的父母想不通,這所重點高中既然額定了招生名額,為什么收了錢就可以降分錄?如果學校能容納像小陳這樣的學生,為什么要限制名額?說來說去,學校還是為了增加收入。同樣起點的學生,為了享受到同樣的教育資源,其中的一些人,就要付出昂貴的代價。
出乎人們預料的是,居住在興義市黃草辦境內的小學畢業(yè)生,每年都有近千人無法進入轄區(qū)內的初中就讀,不得不選擇到轄區(qū)外或支付高費,到民辦學校就讀。
這只是教育不公平的一些典型例子。
在我州,城市和中心地區(qū),有些學校的教師多得需要輪流上課,工作任務很輕;而在環(huán)境條件差的邊遠山區(qū),因為留不住人,在職教師少,承擔的課程往往是城市和中心地區(qū)同行的兩倍甚至更多。
據了解,目前全州的民辦學校接納了2萬多名學生。這些學生中,有些家庭經濟并不寬裕,如果他們就近入讀當地鄉(xiāng)鎮(zhèn)中學,不僅不用交納任何費用,每月還有生活補助。但他們不在當地就讀,卻情愿花費高價,跑到民辦學校,這是為什么?這是不是說明,我們的鄉(xiāng)鎮(zhèn)中學,教學質量失去了家長和學生們的信任?
比較而言,城市和中心區(qū)的小學生,可以就近入學,教師也不用很辛苦;而在農村,由于未實施農村小學寄宿制工程和教師周轉宿舍工程建設,學生走讀,教師走教,起早摸黑且不安全,學生容易流失,教師不安心從教。
針對這些現象和問題,《黔西南州中長期教育事業(yè)發(fā)展規(guī)劃綱要》提出: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體制,加大教育財政資金投入,建立健全州與縣市財政對各項教育項目及學生資助經費的匹配機制,保證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做到“三個增長”。從2011年起,加大對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、普通高中發(fā)展、高校建設發(fā)展等的經費投入,努力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。以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、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工程等為突破口,啟動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工程和農村中小學教師周轉房工程,從根本上解決學生“走讀”教師“走教”的問題,合理配置教育資源,重點解決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的合理配置,促進義務教育在縣域內均衡發(fā)展,2015年初步均衡,2020年達到基本均衡。
相信通過幾年的努力,教育公平的問題將會得到解決。就像現在義務教育已經成為現實一樣,人人都能讀好書、上好學校,家長不用為子女選擇學校苦悶和煩惱的愿望,將很快成為現實。